形态描述
体长190~200mm;尾长135.160mm;后足长38~48mm;耳长约18mm;体重约360g。颅长约49mm;颧宽约28mm;乳突宽约22.5mm;眶间宽约15.5mm;吻长约16.4mm;鼻骨长约17mm,中部宽约6.8mm;腭长约21mm;听泡长约9mm;齿隙长约12.8mm;上颊齿列长约8.8mm。
体呈灰褐橄榄色,毛尖橙黄色;体腹面从喉部到尾基部鲜橙黄色,颏毛色较浅,鼠蹊之间及尾基部较腹部深些。后肢足背面毛色似体背面,前肢足背面较淡。耳背面有1明显的白色略带淡黄色的斑。尾上下有黑色和浅黄白色相间而不甚有规则的环纹。
颅骨颧宽约为颅全长的57%,吻长约为颅长的33.4%,眶间宽约为颅长的31.6%,鼻骨长约为颅长的34.7%。鼻骨前端超出前领骨前端和上门齿前缘,其后端中间为1楔状缺刻,并略为前领骨后端所越出。前颌骨后端距离眶前缘约6.5mm。颅顶在额骨后部最高。额骨前半部不凹陷。腭后缘中间略有尖突,但不甚明显。上门齿齿端不向后弯曲。乳头3对:胸部1对,鼠蹊部2对。
体呈灰褐橄榄色,毛尖橙黄色;体腹面从喉部到尾基部鲜橙黄色,颏毛色较浅,鼠蹊之间及尾基部较腹部深些。后肢足背面毛色似体背面,前肢足背面较淡。耳背面有1明显的白色略带淡黄色的斑。尾上下有黑色和浅黄白色相间而不甚有规则的环纹。
颅骨颧宽约为颅全长的57%,吻长约为颅长的33.4%,眶间宽约为颅长的31.6%,鼻骨长约为颅长的34.7%。鼻骨前端超出前领骨前端和上门齿前缘,其后端中间为1楔状缺刻,并略为前领骨后端所越出。前颌骨后端距离眶前缘约6.5mm。颅顶在额骨后部最高。额骨前半部不凹陷。腭后缘中间略有尖突,但不甚明显。上门齿齿端不向后弯曲。乳头3对:胸部1对,鼠蹊部2对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西藏
分类讨论
本种已记载的有4个亚种。我国已发现有3个亚种.
1.指名亚种D. l. lokriah Hodgson, 1836
体背面毛色较浅,呈橄榄灰色,体背中央有1条黑色条纹。见于西藏聂拉木等地。国外分布于尼泊尔、锡金和缅甸北部。
2. 墨脱亚种D. l.motuoensis Cai et Zhang, 1980
体背面毛色深暗,呈暗橄榄色,体背面中央无条纹,尾尖黑色。见于西藏墨脱波密。
3.加罗山亚种D. l. garonum Thomas, 1922
体背面毛色深暗,介于前两亚种之间;胸部和腹部橙黄色明显集中于体中线。见于西藏察隅、米林及错那。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和缅甸。
1.指名亚种D. l. lokriah Hodgson, 1836
体背面毛色较浅,呈橄榄灰色,体背中央有1条黑色条纹。见于西藏聂拉木等地。国外分布于尼泊尔、锡金和缅甸北部。
2. 墨脱亚种D. l.motuoensis Cai et Zhang, 1980
体背面毛色深暗,呈暗橄榄色,体背面中央无条纹,尾尖黑色。见于西藏墨脱波密。
3.加罗山亚种D. l. garonum Thomas, 1922
体背面毛色深暗,介于前两亚种之间;胸部和腹部橙黄色明显集中于体中线。见于西藏察隅、米林及错那。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和缅甸。